“我不想麻煩別人”—
一例回避型人格特質(zhì)案例分析
基本資料:男性 14歲 初二在讀 初二上學期休學 因性格孤僻、不喜歡和家長交流、不愛學習、愛撒謊、逃學被送到起點學校
來起點前情況:上初一之后,英語聽不懂,也不會讀,回家也沒人教,老師要求背書,完成不了背書就會被叫家長,每次叫家長都是父親去,父親在忙于生意的同時,還要要經(jīng)常跑很長的路去學校,每次見完家長,父親都是說大道理,也沒真正的幫助到孩子,叫家長多了,覺得不好意思,最后一次被叫家長,自己不想麻煩父親,只好逃學;逃學后被表哥帶到外省一個鄉(xiāng)鎮(zhèn)的寄宿制中學讀完初二,表哥和表嫂都在那所學校教書,有一個1歲多孩子,周末的時候,學校沒地方吃飯,表哥經(jīng)常叫自己去他家吃飯,自己不想去,覺得太麻煩他們了,讀完初二就不想去讀了;會向父親“騙錢”,和同學一起去外面玩,吃零食;游戲也不是太喜歡玩,只是不上學時無聊才玩游戲,社會上的朋友只是認識,少來往,只玩手機游戲,不去網(wǎng)吧;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能處理的自己處理,不能處理的只能憋著,渴望有人幫忙;
個人成長史: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忙于做生意,很少有時間關注自己,父母教育多以打罵為主;初一時候父母帶自己去KTV,自己不知道18歲以下的孩子不能去娛樂場所;父母于小學一年級離異,媽媽離開家到了外省,哥哥和自己由爺爺奶奶負責撫養(yǎng),父親支付生活費用,奶奶身體不好,患有多種疾病,曾經(jīng)入院治療多次,放長假的時候哥哥和自己會和母親居住一段時間,母親于2019年8月再婚,不打算再要孩子;父親忙于生意,沒時間過問自己;小學5年級,父親再婚,與繼母再生有一女兒,自己不愿意和他們居住在一起,覺得不想去打擾繼母與父親的生活;小學成績中等,初一成績下降,數(shù)學考70-80分,班上中上水平,其他差,不想背書;讀初一時父親沒給自己手機,初二時為了聯(lián)系自己方便才配了手機,開始玩手機游戲,逃學的時候沒事做無聊,會玩手機游戲,認識3-4個社會上的朋友,只是怕自己被欺負的時候有人保護;在起點的家長見面日,與父親單獨一起基本沒話說,與奶奶話多一點,覺得媽媽對自己好,想和媽媽一起生活;
家族史:父親 高中文化 平常和孩子交流少 忙于生意 ;母親 小學文化 離婚后離開孩子去外省,只是假期孩子去找媽媽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哥哥大自己2歲,經(jīng)常教訓自己,會與哥哥吵架的事情傷心,哥哥高一在讀,學習在班里前20多名,考上大學沒問題;爺爺奶奶負責孩子所有的生活和教育,因為文化程度低,在學習上幫助不了孩子,奶奶多病,多次住院治療,家里還有一位100歲的曾祖母需要照顧,奶奶對母親不滿,覺得是母親拋棄了孩子,對孩子的繼母也不滿,覺得她不管孩子,并且奶奶認為自己的兒子沒有主見,繼母太霸道;母親認為是父親太過份,在他家呆不下去,繼母認為是爺爺奶奶慣壞了孩子,大人們都在互相指責對方;奶奶不讓孩子對外人說父母離婚,怕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負;
案例分析:童年時父母離異,母親離開家,孩子感受到被重要的人“拋棄”,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只能負責生活,父親忙于自己的生意和自己的新家庭,也無暇顧及孩子,媽媽也只是假期偶爾和孩子一起生活,孩子長期處于被忽略的狀態(tài),核心想法是:“我的父母都不喜歡我,別人怎么會喜歡我呢?”,因而總是回避和他人交流;他的想法是:“一旦人們認識我,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很差勁”,所以孩子總是害怕麻煩別人,不想去打擾別人的生活;(包括不敢去打擾父母的生活,不好意思去打擾表哥表嫂的生活);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主動與他人分離,自尊低、容易感到羞愧、對于別人的批評感到極度的焦慮,因些與他人盡量避免交流,以減少批評的可能;在生活中使用回避策略,不求上進,維持低標準;回避可能失敗的任務;避免高難度的任務;回避求助,回避勤奮努力;回避社交、友誼、責難;表現(xiàn)出回避型人格特質(zhì);
干預方法:認知和行為療法
1、規(guī)律運動和作息時間:逐漸讓孩子接觸社交環(huán)境,進行社交技能培訓,在起點學校由教官進行拓展訓練,引導孩子融入團體,同時新生剛來校時,都會匹配老生帶領他們熟悉環(huán)境、熟悉學校的生活,這樣可以減少孩子的社交焦慮;多提供孩子在公眾場合展示自己的情境,比如發(fā)言、演講;
2、心理咨詢:通過找“生命中的閃光點”的方式,按照孩子的推理,事情都是糟糕的,但有沒有“例外”發(fā)生呢,證明自己是“行的”,找到自信的感覺,同時,查找事實來質(zhì)疑對自身和社會情境的負性自動思維;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真正的需要,通過父親支付自己生活費用、送自己來起點學校,媽媽假期的陪伴,來證明孩子自己是值得愛的,在朋友和親人心中是重要的;
3、為孩子尋找社會支持:與孩子的父親多次交流,讓他多關注孩子的成長,告訴孩子形成這種性格的原因,讓父親“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不能一味的責怪孩子;與孩子的媽媽取得聯(lián)系,讓孩子的媽媽多與孩子交流,多去看望孩子;
后記:父母離異并非孩子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必然因素
當離異家庭的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父母和家人總是責怪離異給孩子帶來的諸多不利因素,還有非常多的家庭即使婚姻已經(jīng)名存實亡,甚至每天打罵爭吵,為了孩子也要堅持不離婚。其實,父母離異并非孩子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而父母離異后對孩子的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卻是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這就是為什么并非所有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有問題,比如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克林頓都是來自于單親家庭,卻不影響他們成為美國總統(tǒng),比如電影演員孫儷,父親的婚姻并沒有影響她日后的婚姻生活;也并非所有雙親家庭的孩子都沒有問題,父母每天的冷戰(zhàn)、爭吵、打罵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要遠遠大于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因為孩子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同樣不會快樂,更為可怕的是他們可能會在父母那習得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還有可能因為父母婚姻的不幸福讓他們長大以后不再相信感情和婚姻等,相信這些都不是父母愿意看到的結(jié)果。相反,即便是單親家庭,給孩子充足的愛和恰當?shù)慕逃绞?,同樣可以把孩子培養(yǎng)成健康快樂的人。
【心理科普】:回避型人格障礙(摘自: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5)
有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個體極度害羞,經(jīng)常感到不夠好很容易被拒絕(不被需要,或被趕走)傷害,因為他們的感受和恐懼,回避與他人親近或接觸。在社交情境中,有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個體可能因為害怕說錯話或被羞辱,被取笑或被壓制,而害怕大聲說話。他們非常渴望被他人喜歡,渴望享受社會接觸,但他們極度的害怕和害羞阻止了他們向他人伸出手。當存在以下至少4種情況時,可診斷此障礙:
1、回避需要社會接觸的工作,由于害怕他人會批評(找茬兒)或拒絕他。
2、避免與他人交往,除非確信自己被喜歡。
3、由于害怕被羞辱或嘲弄,在親密關系中受限制。
4、非常擔心在社交情境中被批評或拒絕。
5、在新情境中感到害羞,因為感覺不夠好;
6、感到相對他人,自己是無能或低級的(低自尊)。
7、不愿意冒險去參與新的社會接觸或其他追求(例如,找一份新工作),因為害怕被羞辱。
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基本特征是一種社交抵制、自感能力不足和對負性評價極其敏感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種背景下。因為害怕批評、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到顯著人際接觸的職業(yè)活動。可能因為新責任招致同事的批評而拒絕升遷。這些個體回避交新朋友,除非肯定自己能被喜歡并被不加批評地接受,除非通過嚴格考驗證實了他們是相反的,否則他人常被認為是挑剔和批評性的。該障礙個體不會參加小組活動,除非有反復而慷慨的支持和關愛。盡管,在確認了無批評的接納時,這些個體能夠建立親密關系,但人際間的親密對他們來說通常是困難的,因為害怕暴露、被嘲弄或被羞辱,他們在親密關系中表現(xiàn)拘謹,難以論及自身。
由于該障礙個體認為在社交場合會被批評或被拒絕,對發(fā)現(xiàn)這些反應特別敏感。如果有人做出即使是輕微的不贊同或批評,他們可能也會覺得特別受傷。他們往往是害羞、安靜、抵制和“隱匿”的,因為他們擔心任何對他們的注意都可能是貶低或拒絕的。他們預期無論自己說什么、別人都會認為是“錯的”,所以他們可能什么都不說。他們對微妙的、提示諷刺或嘲笑的線索做出強烈反應。盡管他們渴望積極參與社交生活,但他們害怕把自己的快樂和運氣放在別人手中。回避型人格障礙個體由于到感到能力不足和低自尊,而在新的人際關往中顯得拘謹。在與陌生人的交往場合,會對自身社交能力和個人魅力的懷疑、顧慮、表現(xiàn)得格外明顯。這些個體認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個人魅力或低人一等。由于認為可能令自己難為情,他們通常不愿冒個人風險或參加任何新的活動。他們很容易夸大一般情況下的潛在危險,由于對確定性的安全性的過高需求,可能導致其生活習慣的限制。該障礙個體可能因擔心衣著不得體、出洋相而取消工作面試。微不足道的軀體癥狀或其他問題可能成為避免參加新活動的理由。
地址:昆明市西山區(qū)??阪?zhèn)200號(原工人大學)